流亡海外的維吾爾人和藏人、香港學生,以及他們的支持者共幾百人一同聚集在中國駐倫敦大使館前譴責中共。
作者:露絲·英格拉姆(Ruth Ingram)

上週末,倫敦組織大型示威活動抗議中國侵犯人權的行徑,來自多個宗教團體的領袖和知名維權人士在中國大使館前發表了講話。台下幾乎是清一色戴著黑色口罩的群眾,當中有許多香港學生,他們冒著斷送前途的風險前來參與示威,還有一些流亡海外的人士,一旦他們的身分暴露,其國內的親人和朋友將面臨嚴重後果。
上星期天,共有三座城市同時在英國組織抗議活動,倫敦是其中之一。當天是一個難得的冬日好天氣,天空晴朗蔚藍。猶太人與伊斯蘭信徒、基督徒、佛教徒,甚至一些非信仰人士走上倫敦街頭,共同譴責中共,呼籲採取措施阻止習近平領導的中共政府的暴行。
抗議者手中揮舞著東突厥斯坦(維吾爾人對他們的家園新疆的稱呼)的國旗、香港區旗、西藏國旗,許多撐著黃色雨傘的人還拿著為香港抗議者特別設計的連儂旗,他們雖然是為各自的團體、組織而參加活動,但使他們聚到一起的根源卻是獨裁中共的暴政,他們團結一心,要求中共停止暴行。
早年在香港居住的貝內迪克特·羅杰斯(Benedict Rogers)是人權組織「香港監察」的創辦人,他提醒民眾稱,中國大陸當下的暴行是自毛澤東時期以來最為殘忍的。他敦促所有享有自由的人站出來為那些因受霸凌被迫沉默的人發聲。他還強調了2019年倫敦獨立人民法庭關於中共強摘器官調查案的判決結果,提醒那些與中國有任何形式的生意往來的人,他們正與一個「犯罪政府」合作。

正值奧斯威辛-比克瑙(Auschwitz-Birkenau)解放75週年紀念活動之際,謝爾登·斯通(Sheldon Stone)代表猶太人社群發表講話,呼籲世界為受迫害的群體發聲。他說:「為我們說話的人太少,但願對維吾爾人的聲援不算太晚。」
他引用公元一世紀的猶太聖賢希勒爾(Hillel)的話問現場的600名民眾:「如果我只為我自己,那我是什麼?」他還說:「維吾爾人的困境已得到猶太人社群的關注,他們的遭遇折射出我們的遭遇。我們必須有所行動。」
他極力要求人們遊說總理和議會通過一項《維吾爾人法案》,並呼籲人們抵制中國貨,在每一份反對中國舉辦冬奧運會的請願書上簽字並參加抗議活動。他告訴民眾,極權國家從來都是有興有衰,最終必亡,他說中國的未來掌握在他們的手中,「中國還能撐多久取決於我們」。
倫敦的伊瑪目阿賈馬爾·馬斯魯爾(Ajmal Masroor)表示,他對中國人民並無惡意,但戰勝壓迫的唯一途徑是團結起來,共同反抗壓迫者。他說:「中國政府可以鎮壓一些維吾爾人,但無法鎮壓全世界數百萬支持維吾爾人的民眾。」
維護LGBT群體人權的知名活動人士彼得·塔切爾(Peter Tatchell)譴責中國政府的虛偽,稱其在宣揚共產主義的同時,卻是「世界上最沒有平等權的一個國家」。他指出,中共是「一個自我標榜的特權少數群體」,其時日屈指可數。他呼籲英國至少要對中國領導人進行制裁,並發布國際通緝令。他敦促道:「總有一天要讓他們站在被告席上。」
代表天主教威斯敏斯特羅馬教區發言的多米尼克·羅賓遜神父(Father Dominic Robinson)呼籲中國實現真正的人道主義。他說:「如今暴力、打壓、侵犯人權完全不可接受,而且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達哈次仁(Dalha Tsering)代表英國的藏人社群發言時說,儘管60年來藏人飽受中國政府的壓迫,但他們不僅活了下來,而且還「不斷壯大」。他提醒世人不能讓維吾爾和香港淪為與西藏一樣。全世界必須發聲支持,否則就晚了。
前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人員鄭文杰(Simon Cheng)去年到大陸時遭到莫須有罪名指控被行政拘留,此次代表香港人前來參加活動,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他含淚發言,說很多手足同胞已失蹤,他每天都奮力與威權政府抗爭。他譴責道,導致暴力事件的是獨裁政府,而不是民眾。儘管一國兩制的政策不堪一擊,完全取決於「中國政府的慈悲」,但他聲稱:「我們熱愛(香港)那座美麗的城市,我們會繼續留守抗爭。」

他將最近台灣民進黨在選舉中獲勝歸功於香港的示威者。他感慨地說道:「我們挽救了台灣的民主,我們必須繼續為自己抗爭。我們已一無所有,沒有什麼不能捨棄。」
拉希米·馬赫穆德(Rahime Mahmut)身披東突厥斯坦國旗,代表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發言,不時被參加抗議活動的民眾的支持所感動。兩年前,新疆的家人讓她不要再給他們打電話,此後她便與家人失去了聯繫,她不知道他們現在是死是活。
她問自己:「這是維吾爾人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政府)暴行累累,造成難以承受的痛苦。我該如何生存?」她強調:「希望就在人們中間,我們必須要團結起來共同呼籲,提出我們的訴求。」
她說,今年最好的新年禮物是接到18歲的學生杰克(Jack)打來的電話,他是新成立的團體One World Movement的成員,希望能召集同學和朋友為維吾爾人組織抗議活動。他請求她的幫助,本次活動因此而產生。她說:「如果連一個18歲的學生都想組織抗議活動,這便是希望。這類活動是鞭策我勇往直前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