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迫害日益加劇,越來越多保守派基督教會的信徒開始逃離中國。
作者:馬西莫·英特羅維吉(Massimo Introvigne)
馬丁·路德和稱義之爭
多國移民當局及律師遇到的難民案件中,越來越多的人稱自己來自在中國遭受迫害的「因信稱義」派基督教家庭教會。確實,該教派的名字如今也頻現於中國基督徒被抓捕的新聞中。這種情況其實由來已久。譬如,早在2009年,山西省臨汾市因信稱義派金燈臺教會的五名教會領袖因反對當局強拆教堂而被判處3至7年有期徒刑不等。2018年1月,金燈臺教堂遭到當局爆破強拆。
但是,這些教會的名字未免令人費解。因為從理論上來講,相信「因信稱義」(拉丁語為sola fide)本身就是指信仰新教而非天主教的信徒,或者按照中國人的說法,是基督徒,因為在中國「基督徒」就是新教徒,區別於天主教徒,而在西方,「基督徒」既包括新教徒又包括天主教(以及東正教)信徒。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將「因信稱義」這一信條廣泛普及,使之成為辨別一個人是否是真正的基督徒的決定性標準。路德認為,相信主耶穌就能得救,救恩不是靠善行得來的。雖然天主教神學研究者堅稱路德及其跟隨者的立場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但路德及其後奉行基督教傳統的大多數人都譴責天主教(後來也譴責東正教),稱其持守的「因行稱義」屬於異端教義,不符合聖經。
進入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後,隨著促進基督教不同教派聯合的交流對話不斷展開,羅馬天主教和信義宗(又稱路德宗)等一些基督教教會得出結論,稱16世紀雙方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誤解導致的。另外,在若瑟·拉辛格樞機(Cardinal Joseph Ratzinger,即後來的本篤十六世)的努力下,羅馬天主教會和世界信義宗聯會於1997年簽署了聯合聲明,在聯合聲明中他們對「因信稱義」達成共識,只是提出「這樣的信心在愛心裡活現出來,以致基督徒既不能也不應沒有善工」。
還有其他基督徒接受了聯合聲明,但大部分保守派基督徒沒有接受,還批評說簽署聯合聲明的信義宗信徒是被羅馬「收買」了。
中國的稱義之爭:丁光訓主教
受中國普遍的政治氛圍影響,中國基督徒沒有參與天主教和基督教關於稱義問題的國際對話。因此,即使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國外的基督徒,家庭教會基督徒也都是採取保守的態度,支持反對聯合聲明的人堅持要嚴格解讀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稱義」,認為「因信稱義」與天主教的教義水火不容。
然而,在中國有些人被獲准與其他國家的基督徒保持聯繫,包括通過日內瓦的普世教會協會與外界聯繫。這些人就是受政府管控的三自教堂裡的領袖。數十年來,丁光訓主教(1915-2012年)一直是中國及國際舞台上最有名的三自領袖。丁光訓出身於聖公會,曾在美國留學。他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一方面,中共利用他在國際上打造一個和善的公共形象,來代表中國受政府管控的宗教,另一方面,丁光訓曾接受過很好的神學訓練,有時也會謹小慎微地反對中共的政策。
丁光訓認為,在共產主義中國,基督教如果不「中國化」就無法生存。他不反對中國化,而是倡導基督徒積極接納中國化,創造一種能把基督教信仰和中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為一體的教義。他在「神學思想建設」的大框架下詳盡闡述了這種教義。所謂「神學思想建設」,就是要剔除一切「西方」福音派影響,創造中國的本土基督教。
作為神學思想建設的一部分,丁光訓指出「因信稱義」這一傳統教義造成了不必要的分歧,並建議三自教會採取一種可以將所有加入國家支持的教會但沿襲不同傳統的派別聯合起來的準則,這個準則後來被稱作「因愛稱義」。也就是說,「因愛稱義」應該取代「因信稱義」。
丁光訓晚年時否認自己曾提倡那些準則,不承認自己棄絕了因信稱義這一基本真理。然而,很多學者都認為是他開創了「因愛稱義」運動。有人認為「因愛稱義」具有投機主義色彩,因為中共所奉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與「因行稱義」的觀點更容易彼此兼容,基督徒和馬克思主義者可以在愛國的善行中合作。但是,有較近的研究證明,丁光訓的神學思想的另一個根本原因是他受到自由派天主教作家的影響,尤其是受法國耶穌會的德日進(本名:皮埃爾·泰亞爾·夏爾丹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年)影響。按當代學者池安楚( An Chu Tee,音譯)的說法,由於受泰亞爾影響,丁光訓「將基督的愛從十字架分離開了」,轉而支持敬拜泰亞爾派提出的「宇宙的基督」,後者近乎於馬克思主義中世俗的烏托邦。
反對丁光訓:因信稱義派
「因愛稱義」在三自教會很受歡迎,成了他們的準則。三自教會認為他們的教義是真正中國化的教義,是與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話。然而,許多家庭教會信徒認為「因愛稱義」的信條表明三自教會不僅受中共控制,還信奉異端教義。
這些家庭教會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北京的王明道長老(1900-1991年,他拒不接受「牧師」的稱號)。1955年,王明道因拒絕加入三自教會被抓捕,1980年獲釋,25年的牢獄生活使他的身體狀況和精神面貌大不如前。王明道堅決擁護「因信稱義」,反對各種自由派神學思想。同樣持有這一教義的還有北京的基督教領袖袁相忱(1914-2005年),他因拒絕加入三自教會與王明道同期被捕。反對三自教會和「神學思想建設」的運動還在上海和廣州兩地展開,典型的代表性人物分別是李天恩(1928-2016年)和林獻羔(1924-2013年)牧師。他們均強調因信稱義,也都因為堅決不屈服於三自教會而坐監多年。
在這些人物的激勵下,多處自稱或被其他基督徒稱作「因信稱義」派的家庭教會陸續出現。他們都奉行保守派神學思想,拒絕「神學思想建設」,但同時也反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以及受西方影響的自由派神學思想。
這些家庭教會沒有結成派別,而是較為鬆散地聯繫在一起,沒有統一管理。因信稱義派家庭教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們拒絕加入三自教會,也拒絕接受三自的神學思想,而恰恰是因此,他們遭受中共迫害比一些家庭教會更嚴重。如果家庭教會要保全自己,那麼批判三自教會是他們不可逾越的「紅線」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因信稱義教會遭受迫害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堅決不加入三自教會,而不是教義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中國,只要(家庭)教會歸順三自,接受中共任命的領袖,他們在教義方面的差異可以被容忍。
目前沒有關於因信稱義教會的可靠數據,不過有人認為其成員多達數百萬。因信稱義教會的信徒守主日,他們主日敬拜時唱詩歌,禱告,讀聖經,聽講道,最後以背主禱文結束。有些因信稱義教會在舉行聖餐禮時,以葡萄汁替代葡萄酒,有些也喝葡萄酒。他們慶祝常見的基督教節日(復活節、聖誕節、感恩節),並且注重福音書中教導的道德觀。
因信稱義教會的信徒遵紀守法,只是批評三自教會(批評三自在中國是被禁行為)而已。然而,僅僅因為他們的教義中批判被「中國化」的稱義理論,他們在中國就遭到嚴重迫害。
最後更新時間:2019年4月27日